中國馬鈴薯網(wǎng)(m.tnc-fulda.com)訊,進入10月,河北張家口地里的馬鈴薯都已收完,作為中國農業(yè)科學院“馬鈴薯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生產模式研究與示范”項目合作單位,雪川農業(yè)發(fā)展公司的生產線正忙碌著,一車車馬鈴薯通過清洗、去皮,磨粉和烘干或切塊和油炸,一袋袋薯粉、薯條和薯餅等運往超市,或食品店進行二次加工。
據(jù)統(tǒng)計,我國馬鈴薯產業(yè)規(guī)模世界第一。種植面積8500萬畝,約占世界馬鈴薯總種植面積的28%,占全國耕地總面積不到5%;產量每年約9700萬噸,約占世界總產量的23%。我國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(zhàn)略,預計到2020年50%以上的馬鈴薯將作為主糧消費。
項目首席專家、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熊興耀告訴記者,我國馬鈴薯主糧化還面臨諸多問題,首先是單產較低,鮮薯平均畝產1.14噸,低于世界平均水平。其次是主糧化加工和專業(yè)化品種較少;脫毒種薯普及率、土地利用率、機械化生產程度較低,節(jié)水技術有待進一步提高等。
“馬鈴薯適應性強,一些貧瘠山區(qū)種不了別的作物,只能種馬鈴薯。我國平均單產低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約80%的馬鈴薯種在了水肥條件差的土地上。”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員金黎平說。
金黎平說,另一大問題是馬鈴薯消費量不足。雖然我國居民馬鈴薯消費每年都在增加,但多是鮮薯形式,與主糧化目標差距甚遠。“主要是消費品種不夠多、價格偏高。如鮮薯含水分高,6噸鮮薯才加工成1噸全薯粉,出粉率比小麥低不少。1噸白色馬鈴薯粉市場價約1萬元,小麥面粉僅4000元左右。必須研發(fā)出更多適合主糧化的馬鈴薯食品,提高市場消費量,帶動對適合做主糧品種的研發(fā)等。”
為解決上述問題,中國農科院與張家口等地方聯(lián)動,創(chuàng)新技術和科企合作模式,推動馬鈴薯增產和主糧化。記者在張家口舉行的“馬鈴薯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生產模式研究與示范現(xiàn)場會”上看到,駕駛員開著機器一過,不同品種的馬鈴薯從地里被翻出,專家們再進行比對和測產等。金黎平說,項目已收集新品種77個,從中篩選出畝產3噸以上的高產品種21個、23%以上高干物質含量品種14個、低于0.25%的低還原糖含量品種8個、2.5%以上高蛋白質含量品種11個等。其中,中國農科院選育的中薯5號,采用單壟雙行覆膜機播技術,在湖北襄陽張集鎮(zhèn)萬畝高產創(chuàng)建示范中,平均畝產4.1214噸,比早大白品種增產49.02%,按當天產地價格每公斤3元,畝產值12364元,畝純收入10614元。
馬鈴薯是營養(yǎng)繁殖作物,塊莖在生長發(fā)育中易感染多種病毒病。熊興耀說,項目集成了莖尖培養(yǎng)脫毒技術,在生產上采用脫毒種薯,可增產30%以上,綜合經(jīng)濟效益每畝可增加600元以上。水肥藥施一體化技術是根據(jù)馬鈴薯需水、肥、藥等規(guī)律,合理調配輸水控制、計量、肥料控制系統(tǒng)等,灌溉同時將肥料、農藥溶解于水中,省水、省肥、省藥、省時。應用后,化肥、農藥分別減施15%、10%,增產5%以上,綜合經(jīng)濟效益每畝可望增加100元以上。項目研發(fā)的水分高效利用技術,與傳統(tǒng)溝灌技術比較,在北方一季作區(qū),全生育期用水量節(jié)約30%以上,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0%—50%;在河北依靠降雨條件下,馬鈴薯產量能達2噸/畝以上。
“項目還研發(fā)了化學農藥減施、機械化種植、主食化產品加工等,共有7項核心技術的集成示范。”熊興耀說。
中國農業(yè)科學院黨組書記陳萌山說,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,我國每年糧食新增需求約120億斤。與其他糧食作物相比,馬鈴薯耐瘠薄、水分利用效益高、生育期較短、適應性廣等,是目前農作物增產潛力最大的品種。
“馬鈴薯還是全營養(yǎng)食物,熱量低。其中蛋白質約2%、粗纖維27%,蛋白質中含18種氨基酸,還含維生素C、E、胡蘿卜素及一些礦物質元素等,對國民健康非常有益。” 陳萌山說,目前我國馬鈴薯粗加工較多, “馬鈴薯深加工可增加5—10倍效益,因此,馬鈴薯產業(yè)鏈的延伸,開發(fā)潛力非常大。”
?。▉碓矗喝嗣窬W(wǎng)) 【原題目:7項技術助馬鈴薯“跑進”主糧隊伍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