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原:Phytophthora infestans,稱致病疫霉,屬鞭毛菌亞門真菌。形態(tài)特征見番茄晚疫病菌。
癥狀:主要侵害葉、莖和薯塊。葉片染病,先在葉尖或葉緣生水浸狀綠褐色斑點,病斑周圍具淺綠色暈圈,濕度大時病斑迅速擴大,呈褐色,并產(chǎn)生一圈白霉,即飽囊梗和飽子囊,尤以葉背最為明顯,干燥時病斑變褐干枯,質(zhì)脆易裂,不見白霉,且擴展速度減慢。莖部或葉柄染病,現(xiàn)褐色條斑。發(fā)病嚴重的葉片萎垂,卷縮,終致全株黑腐,全田一片枯焦,散發(fā)出腐敗氣味。塊莖染病,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塊病斑,稍凹陷,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,慢慢向四周擴大或爛掉。
傳播途徑和發(fā)病條件: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薯塊中越冬,播種帶菌薯塊,導(dǎo)致不發(fā)芽或發(fā)芽后出土即死去,有的出土后成為中心病株,病部產(chǎn)生飽子囊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,形成發(fā)病中心,致該病由點到面,迅速蔓延擴大;病葉上的飽子囊還可隨雨水或灌溉水滲入土中侵染薯塊,即形成病薯,成為翌年主要侵染源。病菌喜日暖夜涼高濕條件,相對濕度95%以上,18一22C條件下,有利飽子囊的形成,冷涼 (10一13C,保持1一2小時)又有水滴存在,有利飽子囊萌發(fā)產(chǎn)生游動飽子,溫暖 (24一25C,持續(xù)5一8小時)有水滴存在,有利飽子囊直接產(chǎn)出芽管,因此多雨年份,空氣潮濕,或溫暖多霧條件下發(fā)病重。
種植感病品種,植株又處于開花階段,只要出現(xiàn)持續(xù)48小時白天22C左右,相對濕度高于95%持續(xù)8小時以上;夜間10一13C,葉上有水滴,持續(xù)11一14小時的高濕條件,本病即可發(fā)生,發(fā)病后10一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。
防治方法:
(1)選用抗病品種。目前推廣的抗病品種有:鄭薯4號、抗疫1號、勝利1號、四斤黃、德友1號、同薯8號、克新l號、新芋4號、烏盟601、文勝2號、青海3號等。這些品種在晚疫病流行年,受害較輕、各地可因地制宜選冉。
(2)選用無病種薯,減少初侵染源。做到秋收入窖,冬藏查窖、出窖、切塊、春化等過程中,每次都要嚴格剔除病薯,有條件的要建立無病留種地,進行無病留種。
(3)加強栽培管理。適期早播,選土質(zhì)疏松、排水良好田塊,促使植株健壯生長,增強抗病力。
(4)發(fā)病初期開始噴灑40%三乙磷酸鋁可濕性粉劑200倍液,或58%甲霜靈·錳鋅可濕性粉劑或64%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、60%唬·乙磷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、50%甲霜銅可濕性粉劑700一800倍液、72·2%普力克水劑800倍液、1:1:200波爾多液,隔7一10天1次,連續(xù)防治2一3次。